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320章 瑞典严打(2 / 2)

对于学者们来说,将名字留在教科书上,不仅有名气上的考虑,更有现实主义的考虑。

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,能在活着的时候上教科书的,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,都将不再是问题了,比如经费,比如地位,比如自由程度。

休斯顿等人就是生物学家,还是做了许久PCR的生物学家,此时看着杨锐的做派,都是佩服与后悔并至。

他们佩服杨锐的决断与能力,又后悔自己的软弱与犹豫。

杨锐此时却是没有给他们一丝一毫的安慰的意思。

PCR仪源源不断的产出着成果,而每一份成果,往往都代表着一件陈年积案的破获。

不管是为了社会价值,还是为了个人名气,这都是了不起的成果,也是需要抓住的时机。

叮!

一名被抓来做工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学生,敲响了头顶的铃铛。

杨锐立即走了过去,问:“比较出来了吗?”

“三号监狱1870号的DNA,与111578号案件的现场DNA吻合。”学生兴奋的眼睛都是红了,问:“杨先生,我是不是找到一个凶手?”

“暂时还是嫌疑犯。”杨锐笑了一下,道:“不过,我们给111578案提供了新的线索是没错了。”

包括杨锐在内,所有的案件和DNA样本提供人,都是筛过一遍的。

PCR实验室内没人知道三号监狱是哪个监狱,也不知道1870号是谁,更不知道111578号案是什么案件,他们就是单纯的做技术性的比较。

但越是这样,他们得出的结论,才越是令人信服。

杨锐又核查了一遍面前的文件,确认学生做的没有错之后,又摇响了门口的铃铛。

叮铃。

门边的窗口“啪”的就打开了。除了成批的结果出炉以外,实验室内外就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消息。

实在是找出来的嫌疑人太多,以至于瑞典警方的人力紧张。

“监狱案,收到。”窗口处的警察签了字,自去处理案件了。

就像是中国的监狱一样,瑞典的监狱里也少不了多次作案的犯人,他们并不是因为每一次犯罪而被抓,而是因为某一次。

在比较了监狱内的囚犯的DNA之后,瑞典的许多旧案都告破获。

通过对囚犯的进一步审讯,又能牵出更多的人。

当然,最受重视的永远是未被逮捕的嫌疑人,但这有赖于警方提供的DNA,进展相对要缓慢一些。

即使如此,这一天的斯德哥尔摩街头,依旧是警车呼啸,不绝于耳,不是严打胜似严打。

杨锐的名气迅速的传递了出去,不到几天的时间,就有许多人来到了斯德哥尔摩警察局,前来参观警方的PCR实验室。

这其中,不仅有杨锐需要的瑞典学者,还有来自北欧乃至欧洲其他地方的学者。

杨锐的名字,与PCR混合在了一起,不分彼此。
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