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8章(1 / 2)





  世族心想,皇帝该给的特权也给他们了,他们的子弟做官甚至比之前还容易,连联名推举都省了。人家寒门子弟还得层层选拔呢。

  而他们本来没指望家中的纨绔子弟能当什么实权官职。家中的未来,自然有家族专门培养的能干人去掌握。

  难道说家族花大资源培养的人,还比不过那些寒门庶族?

  第69章

  然后皇帝又下令, 进士必须考策论等等比较复杂的内容, 专设一科只考经义的,只有太学学生能考,考完还是能授官,和进士一样。

  当然,欢迎世族子弟也来考进士科。

  后来只考经义的,被称为明经科。

  明经科取士, 没有后续殿试环节, 直接算作二甲进士同等地位。

  而进士科考中者,还要经过一次殿试。殿试中, 分出一二三等。一等只有三名,直接在中央授官。二等在朝中实习三年之后,根据表现授官。第三等则直接外放, 从最末等的地方官开始做起。

  世族一听,哎呀, 他们还有特权呢。考的比进士简单, 还直接是二甲待遇。

  至于为什么不是一甲, 那进士科的一甲也只有三人。从全天下中的寒门庶族读书人中选的三人,也的确够资格直接入朝为官了。

  而且,如果世族想去争那前三,只要考进士科便成了。

  不过皇帝也说了, 虽然欢迎你们来考,但是如果落第了可别哭。这是筛选寒门庶族读书人的,考试可难可严格了。你们还是老老实实直接做官吧。

  但世族占据的教育资源的确占据绝大部分, 所以许多惊才绝艳的文人武将都是来自于世家望族。而这些惊才绝艳之人,也多是有傲气的。

  如果这些人足够自傲,又不惧怕落榜后的风言风语,毅然决然的要与天下读书人共同竞争,并且拔得头筹,皇帝也会重用他们。

  皇帝并非想把世家望族都排斥在外,只是不想让他们的家族凌驾于朝堂之上而已。

  科举所培养的那些寒门庶族,足够他慢慢拆散世家望族位于权力核心部分的官僚网络了。

  而只要有一位寒门庶族能力足够,立于朝堂权力上层,那么为了他自身的利益,他一定会选择向同是庶族的人寻求结盟。

  当庶族和世族的权力对峙形成,皇帝就有更多的事能做了。

  而现在世族的人并未发觉皇帝这步棋,或者说,发现了也没有用。

  皇帝用的是阳谋,是你知道怎么回事,也会乖乖照搬的光明正大的计谋。

  你世族要特权,我给你特权,寒门的读书人要做官得考试,还要考很多次,这还不够?难道你要说,非世族的人不准做官?世族的人可不敢这么说,这么说就是和全天下作对了。他们的利益网,也是要吸收非望族的能干人为他们做事。

  他们还要脸上那薄薄一层皮。

  况且皇帝已经给了他们如此优待,他们还反对,岂不是表明他们怕了寒门?世族的骄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。

  “而且,大部分人……的确没有想到陛下意思。”慕晏叹气道,“他们能不考试不被举荐就能做官,比之前还轻松。要想当实权官职,考试内容也比进士简单,且只是在太学内部竞争。陛下对世族已经足够优待了。”

  若他不是听宿谊说过另一个世界的事,他也想不到那么远,想到会发展到全天下都以进士为荣,朝中非进士的官员会被慢慢排挤到权力边缘的地步。

  但知道结局后往回推,就不难理解了。

  有真才实学,经过层层考验当官的人,怎么可能看得起只凭祖上荫庇当官的人?渐渐地,连那些只考祖上荫庇当官的人,自己都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了。

  若是慕晏还未做官之前遇到这种事,他定是会选择考进士。

  因为进士够难,因为进士能直接面圣对策,因为进士是和全天下最优秀的读书人一同竞争。

  先不管之后的荣誉,他如此骄傲,怎会不想看看,自己在全天下的读书人中,到底是个什么层次?

  他有如此想法,和他同等骄傲的人不可能例外。

  宿谊这点还是听懂了。就像是武侠小说中,高手总是去寻找其他高手切磋,但求一败,否则武艺将不会有精进。

  心胸广阔,想要尽可能的在读书一途走的更远的读书人自然也一样。

  “所以科举倒是容易推广。”慕晏道,“陛下已经派太子随我处理此事,二皇子殿下则去推广土豆了。”

  科举虽然容易,但能在未来官员中积累大量声望,适合太子;推广土豆之事说复杂也复杂,说简单也简单,做好了也分不到多少声望,毕竟声望被皇帝陛下和宿谊拿的差不多了。这种事情,正好适合未来的贤王练手。

  贤王,就是为皇帝处理最麻烦的事的人。

  宿谊突然觉得易苒有点可怜。不过比起被“荣养”,他肯定更愿意做这些“麻烦事”来证明自己的能力,在青史中留名吧。

  他庆幸,还好自己不用入朝为官。

  宿谊倒是忘记了。若是他回归皇族,也不该他当贤王。

  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  太子和易苒都忙起来,宿谊又能悠悠闲闲了。

  不过他没想到的是,慕晏居然也悠闲起来,甚至连正常的当值都少去了,整日躲在家中偷闲。

  慕晏不是也是主持科举之人吗?

  “我向陛下进言,我资历不够,声望也不够,应让更具声望之人主持此事。”慕晏道。

  实际上,慕晏是向皇帝说他是众所周知的皇帝心腹,此事应该避嫌,让世族派系去干这件事。反正按照流程来,最终结果不会变。且有太子坐镇,他们也不能借此拉拢学子。就当是给世族一个安慰了。

  皇帝觉得慕晏言之有理,便允许了慕晏躲一段时间懒,全当避嫌,也免得世族觉得慕晏是“叛徒”,算是对慕晏的保护。